思考|特色化学校课程体系是怎样“炼”成的?

2019.11.24

水木视角

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,既要坚守自己的“本心”,又要坚持自己的“本色”。所谓“本心”,就是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课程基本纲要的遵循和坚守;所谓“本色”,就是对学校自身发展特色和文化理念的思考和彰显。唯有如此,不同学校才能建构起有特色、有态度、有灵魂的课程体系。


思考|特色化学校课程体系是怎样“炼”成的?



※ 当理念与课程相遇 ※


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学校发展的灵魂,不同学校都在为实现理念的落地而“绞尽脑汁”。但综观很多学校的做法中,几乎都离不开构建理念下的课程体系这条路径。


我们知道,从国家课程到地方课程,再到校本课程,其划分依据是课程的管理制度。这显然没有体现出教师的主动性,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,更无法体现不同学校的办学品位和育人主张。因此,随着教育和时代的发展,许多学校都在尝试打破三级课程体系的框架,在本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,从课程形态、课程领域、课程功能等方面入手,建构特色化、校本化的课程体系,形成自己的课程品牌。

思考|特色化学校课程体系是怎样“炼”成的?

学校的理念与课程,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两个领域的“物种”,二者相遇后化合而成的重要产物之一,就是基于理念下的课程体系。这种体系的建立,可以说既坚守了自己的“本心”,又坚持了自己的“本色”。所谓“本心”,就是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课程基本纲要的遵循和坚守;所谓“本色”,就是对学校自身发展特色和文化理念的思考和彰显,并融入办学者的办学思想和育人态度,因此也才具有特色化与专属性。



※ 当“形”与“神”相融 ※



如果传统意义上的三级课程,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外在之“形”,那么,学校办学理念的注入,便是让课程体系有了内在之“神”。


优质的课程体系不在于包罗万象,也不在于求新求异,而在于课程维度划分的科学度,在于与学校文化理念的融合度,在于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契合度。


思考|特色化学校课程体系是怎样“炼”成的?


基于理念下的课程体系,突破了原有的三级课程并行的状态,它以学校的办学理念为逻辑起点,以校本化的育人目标为落脚点,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校培养人的侧重点,重新划分课程维度和课程类型,并赋予不同课程以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。


思考|特色化学校课程体系是怎样“炼”成的?


这样,不同维度、不同类型的课程,以办学理念为核心,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学校特色化、专属性的课程图谱,在彰显学校课程建构的思想和特色的同时,促进办学理念的落地和育人目标的达成。


基于理念下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,即是教育技术的体现,更是教育思想的凝结。它让学校课程不仅有了“形”,而且有了“神”,彰显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品味。那么,你们学校的课程体系大厦建构起来了么?你对自己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满意么?如果尚没有肯定的答案,那就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。